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部署。 2月11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黄卫、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以及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出席会议并就《意见》回答记者提问。 黄卫介绍,《意见》确立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 《意见》从5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安排。 一是完善基础研究布局。从教育抓起,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强化重大科学问题的超前部署;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等。 二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聚焦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建设,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布局;强化对科技创新基地的定期评估考核和调整。 三是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稳定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四是提高基础研究国际化水平。继续参与他国或多国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立足我国现有条件,在相关优势特色领域选择具有合作潜力的若干项目进行培育,力争发起组织新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五是优化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等。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据悉,近年来,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498.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2.9亿元。 从产出的角度看,我国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2位,被引总次数由2016年的第4位升至2017年的第2位,化学、材料、物理、工程、数学、地学等学科接近世界前列。 叶玉江表示,总体上,我国的基础研究已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就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结构不均衡的问题,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说:“在我国中央财政科技投入里,基础科学研究经费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OECD发达国家的基本水平,20%左右。但是投入结构和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区别,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投入里,政府的投入占到90%多,企业投入比较低,其他的社会力量投入也比较低。” 针对这一问题,张晓原介绍相关解决措施时表示,首先在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方面,下一步在组织实施一些国家重大项目,包括基础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联合出资共同组织实施,同时促进重大成果在当地进行落地、转化,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税收、就业等问题。其次,要通过税收的优惠扶持等措施来大幅度增加企业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第三,要开辟通过慈善捐赠增加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的渠道。 |
香港服务器多少钱一个月?哪家的香港服务器
4核4g6M50G盘20G防御云服务器价格多少钱?T
特发集团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身边的AI】高空抛物智能追溯解决方案,站
中海&华为签署战略深化合作协议
华为赵博:数字化转型成为地产企业最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