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 HomePod 迟早得进入大陆市场,但真的没想到它来得如此突然。2017 年 6 月的 WWDC,是 HomePod 初次与我们见面的日子,这款由 Apple 出品的智能音箱向大众用户展示了它全新的一面,很多人以为 HomePod 是 Apple 的第一款音箱产品,其实早在 iPod 时代,Apple 就已经推出了一款专为 iPod 设计的外接音箱产品,型号名字很直接,就叫做 iPod Hi-Fi。不过由于后续 Apple 将音乐服务这块的重心转移到了流媒体上,所以 iPod Hi-Fi 也随之停产,如今面向市场的 HomePod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 Apple 对于现阶段流媒体音乐体验的一种解决方式,当然了,还有对智能家居这一块的统筹操作。 我相信已经有很多人看过了 HomePod 相关的介绍文章,但亲自体验到这款产品的人可能并不算多。此前,我身边也有朋友抢先试用了海外版本的 HomePod,后续对它的整体评价也是相当的高,尤其是惊喜于 HomePod 音质部分的表现,不过在智能化方面海外版本的 HomePod 进入大陆市场难免有点水土不服。「音质惊喜,但不太智能」,这句评语或许是绝大多数人对于 HomePod 的初步印象。与晚进入大陆市场的 HomePod 一样,大陆的智能家居行业起步时间较晚,而且普及率一直算不上很高,以 2016 年为例,当时美国智能家居领域市场销售额已经达到了 97 亿美元,而中国却只有 5.2 亿美元,结合这样的数据,相信你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被 Apple 重视的中国市场,却在 HomePod 的首发地区名单上缺失。当然了,目前国内以米家为首的智能家居品牌逐步增多,一些传统的家电企业也加入到了智能化的大军之中,相信没有人会去否认智能家居的发展前景,只不过现阶段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其中便就包括了智能音箱。大多数品牌对于智能音箱的理解或者说是愿景,均是希望它能够成为智能家居的中枢,帮助用户直接或者间接地控制家里的一切设备,它就好像是用户的家庭管家,你无需动手,便可掌控所有。不过,想要实现这一场景,不仅仅需要你的家庭设备均支持智能化,其智能音箱本身也要具备很强的处理能力,一个足够好用的语音助手和一个足够便捷的智能平台非常关键。以 HomePod 来说,Siri 和 HomeKit 便是它实现智能化的两大主要构成元素,也就是说,「Siri 是不是足够智能」与「支持 HomeKit 平台的智能设备够不够多」成为了我们评价 HomePod 智能化程度的指标。 其中,Apple 自 2014 年正式公布的 HomeKit 智能家居平台,由于早期的严格审核,使得能够获得该认证的产品设备数量十分有限,远落后于其他的智能家居平台,不利于 HomeKit 本身的发展建设。意识到这一问题的 Apple,如今也逐步简化了 HomeKit 的审核流程,并且在认证要求上进一步放宽,希望以此来增加 HomeKit 平台上的智能设备。这对于 Apple 用户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或许目前 HomeKit 的成熟度还算不上很高,但凭借着 Apple 自身的号召力,这样的情况相信在将来会得到解决。事实上,如今国内支持 HomeKit 的智能设备已经开始逐步增多,譬如国产品牌小燕科技便推出了国内首款支持 HomeKit 的智能家居套装,套装内包含了家庭中心网关、感应开关、智能插座、智能灯座和门窗磁传感器在内的五款智能设备,十分适合于初次尝鲜 HomeKit 的用户。 有意思的是,我女朋友本来对于这类智能设备并无好感,在她看来,使用语音的方式去控制家中的设备很枯燥,没有直接动手来得有仪式感。然后,我当着她面唤醒了 Siri,配合智能插座直接语音打开了位于厨房的热水壶,这种没有一丝拖泥带水的连贯性直接让她改变了对于智能家居的态度。在我看来,虽然目前的智能家居还停滞在一个比较初级的操作阶段(只是一些简单的快捷设置和场景设定),但在生活上确实解决了不少的痛点需求,譬如当你在厨房做菜,又抽不开身去操作其他电器时,语音操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换句话说,HomePod 对于生活的影响力完全取决于你家中智能系统的搭建,支持 HomeKit 的设备越多,你便越会体验到 HomePod 的便利性。我此前还特意询问过身边的朋友:「为什么你会选择 HomePod 作为家里的智能音箱呢?」他只说了两个字:「生态。」不可否认,Apple 所搭建起来的生态系统确实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当你习惯了其中的操作逻辑之后,再去使用别家的产品时便会有着各种不便的情况,这是 Apple 所带给用户的极佳体验,也是 Apple 留住用户的巧妙方式。我曾经试用过很多款智能音箱,他们基本的操作逻辑均是先下载一个官方 App,再通过该 App 进行繁琐的设置连接,之后才可以正常使用。HomePod 则不一样,作为 Apple 生态下的一员,它自然具备着与其他 Apple 设备一样的便利性,当你手持 iOS 设备靠近它时,设备的屏幕上会自动弹出 HomePod 的设置卡片,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绑定使用。由于需要根据用户的个人信息来判断音乐喜好,所以 HomePod 会自动抓取用户在 Apple Music 上的播放列表,当你对它说「播放我最喜爱的音乐」时,HomePod 便能迅速找出你的最爱。此外,你往后在 Apple Music 上的播放记录和偏好设置也均会转移过去,为的也就是让 HomePod 更懂你。 不难看出,HomePod 对于 Apple 生态的依赖性还是很强的,它与人人都能用的 AirPods 不同,你必须要手持 iOS 设备才可以激活设置 HomePod,并且最好还是 Apple Music 用户,不然 HomePod 无法获取你的播放列表,自动播放音乐的功能也会受到限制。正是因为如此,HomePod 其实并不是特别适合于 Apple 生态以外的用户,「生态」这一个词便成为了很多人不会去选择它的原因,但有趣的是,「生态」同样又是很多人一定去会选择它的理由。 不过,随着 Apple 将隔空播放 2 协议进一步开放给第三方,我们也得以使用隔空播放功能在 HomePod 上播放更多的第三方内容,譬如国内的几家主流音频内容平台QQ 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虾米音乐、懒人听书、蜻蜓 FM 和企鹅 FM均可以通过隔空播放在 HomePod 上聆听,如果你并不是 Apple Music 用户,拿到 HomePod 也不至于遇上无法使用的尴尬情景。至于国内的第三方视频应用,我暂且不建议配合 HomePod 使用,因为音画延迟问题较为严重,其原因和应用本身的优化有关,毕竟同样支持隔空播放的 YouTube 可以做到近乎无延迟。日常在家,我很喜欢对着 HomePod 说:「嘿,Siri,播放一些我喜欢的歌。」于是它便会自动获取我的听音喜好,并且生成专属电台进行播放。Siri,这个 Apple 的专属语音助手在 HomePod 的智能化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你可以直接将 Siri 看做是 HomePod 与用户之间沟通的桥梁,上面我也提到了:Siri 是否足够智能会直接影响到 HomePod 是否足够智能。就目前我个人的使用情况来看,Siri 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能还有很多。比如,Siri 在面对复杂语句时的处理能力十分有限,譬如我对着 HomePod 说:「嘿,Siri,请在 20% 的音量下重复播放这首歌。」于是,Siri 会处理为重复播放这首歌,而前面的「在20% 的音量下」则被忽略,需要你分开语音操作两次才可实现。这也意味着 Siri 在日常只能实现一些很直白的对话场景,你给予的语音操作只能有一个指令,一旦指令增多,Siri 会自动忽略其中的部分操作,给到用户的直接感受便显得不太智能,这或许是目前 Siri 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过需要肯定的是,得益于 HomePod 在四周排列 6 个麦克风和内置的 A8 芯片处理,所以其拾音部分相当灵敏,即使当前音乐的播放音量较大,它依旧可以很轻易地获取到你的「嘿,Siri」唤醒词,你不需要对着它很大声的吼,正常音量完全足以。就这点来讲,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智能音箱都是欠缺的,在产品的用户体验上,HomePod 可以说做到了不错的水准。对了,我个人其实特别喜欢 HomePod 顶部的触控面,尤其是当你「嘿,Siri」时,它亮起的动态光效,非常具有科技感,而这块触控面的动态光效其实是由内部的 19 颗 LED 灯提供的,它并不是一块屏幕。自然,如果你不喜欢语音操作,那么直接通过触控面来控制 HomePod 也是可行的,唤醒 Siri、音量加减、曲目切换和播放暂停均可以在这块触摸面上实现。 虽说,目前 HomePod 在智能化方面的表现并算不上出色,但可以预见 Apple 已经开始逐步完善,HomeKit 平台的简化审批和隔空播放 2 协议的第三方授权均是他们期望提升 HomePod 智能化和易用性的方式,况且,在有着优良体验的 Apple 生态下,HomePod 值得你去选购的理由并不算少,音质,便是其中之一。「HomePod,可能是目前智能音箱中声音表现最为出色的一款。」这个观点在我 2017 年初次听到 HomePod 时就已经诞生了,直到现在将国行版本的 HomePod 放在家里细细聆听也并没有改变。硬件配置上,HomePod 采用了一个高振幅低音单元和七高音单元阵列,其中七个高音单元环绕分布在 HomePod 箱体下侧,可以给用户提供 360° 的聆听体验,并且 HomePod 会通过麦克风阵列来确定自我处在什么位置,从而将直达声和中置人声传向房间中间区域,音乐中的环境声则打向四周墙壁,实现均匀扩散。这样一来,HomePod 所营造出来的声场表现会显得非常宽阔,如果你将 HomePod 放在面积不算太大的房间中播放音乐,听感上会相当接近于现场聆听。 「空间感」,这一词我认为用来形容 HomePod 的声音再合适不过了,它的声音并不是聚集在某处,而是通过形成一个较大的声场将听者包裹于其中,无论你处于什么位置,均能够直接获得到较为舒适的听感。可能你会觉得,市面上大部分支持 360° 发声的音箱都可以做到这点,HomePod 能够有这样的表现并不意外,但事实上,HomePod 所营造出来的声场表现并不仅仅只停留在 360° 发声这么简单,优秀的氛围感同样重要。有位同事曾这样评价过 HomePod:「它的低频真的有些把我给震到了。」是的,HomePod 的低频有着相当不错的质感表现,这点也与其采用的高振幅低音单元有所联系,不过你可别认为 HomePod 的低频是那种无脑加音染的浑厚音效,它所给予到听者的是相当有力、圆润的低频表现,在力量感和速度感上均表现良好,鼓声下得去,收得也快,以我经常试音的宇多田光《荒野の狼》为例,开头那一段鼓点声在 HomePod 的演绎下极具感染力,后续宇多田光的声音出来,低频也并没有影响到人声部分,整体的听感保持在一个较为干净且温润的状态下。 HomePod 的低频量感其实算不上多,整体音色偏暖,人声线条有着一定的厚实感,对于大部分音乐均有着较好的适应性,相比之下会更为适合于泛流行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一个 HomePod 所带来的音乐体验已经足够优秀了,但如果你购入了两个 HomePod,那么恭喜你,你解锁了立体声模式。当你在同一房间内添加另一个 HomePod 时,移动设备便会自动弹出立体声组合的设置界面,通过简单的操作后,两个 HomePod 便会同步信息,并且各自检测所在位置。HomePod 的立体声组合并不是简单的左边 HomePod 负责左声道,右边 HomePod 负责右声道,而是左边的 HomePod 将环境声打向左侧,直达声向中间传送,右边的 HomePod 将环境声打向右侧,直达声向中间传送,这样一来就从一个 HomePod 所形成的小声场转变为两个 HomePod 所形成的大声场,比较适合于面积较大的空间。 当然了,如果你拥有两个以上的 HomePod,那么不同房间的 HomePod 还可以相互控制,并且通过隔空播放 2 技术将音乐在不同房间进行播放,甚至不同房间的 HomePod 播放着不同的曲目都可以实现。讲到最后,也许有人会问:「国行版本的 HomePod 与其他版本有区别吗?」严格来讲,是有的。国行版本的 HomePod 在功能上新增了两项,一为中译英功能,用户可以直接让 HomePod 将读出的句子翻译成英文;二为读儿童故事功能,你只需要说一句:「嘿,Siri,讲个故事吧。」HomePod 便会自动读一篇儿童故事,其内容源来自于国内的儿童故事内容平台呼呼收音机,该功能针对的也就是目前国内消费者的家庭需求,还是相当接地气的。其余部分,国行版本的 HomePod 与国际版本的并无太多区别。 国行版本的 HomePod 售价定在了 2799 元,老实讲,我个人并不觉得这个定价很贵,而且其作为一款流着 Apple 血统的智能音箱产品,它有着足够优秀的生态支持、足够出色的声音保证和足够体贴的快捷操作,这些都已经值回票价。不过,HomePod 目前的市场表现我并不会特别看好,一来以米家为首的智能家居平台早已在国内占领了不小的市场份额,加上售价普遍较低,对于很多还没有尝试过智能家居的消费者来讲有着很好的入门作用;二来 HomePod 所处的 HomeKit 平台还不算特别完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累积品类的丰富度;三来 Siri 的智能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市面上有着诸多优秀智能助手的情况下,Siri 对于消费者来讲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 不买的理由千千万,购入的理由却只有唯一: 「HomePod 是目前 Apple 生态下的用户购入智能音箱的最佳选择。」即便 HomePod 现阶段有着种种不够完善的点,但它依然是构成 Apple 未来智能家居生态网络重要的一员,如果你已经决定了要采用 HomeKit 平台的智能家居设备,那么 HomePod 必买不可。 进入国内市场的 HomePod 也许并没有成为你想要的样子,但给点时间,它还未蜕变。 |
香港服务器多少钱一个月?哪家的香港服务器
4核4g6M50G盘20G防御云服务器价格多少钱?T
特发集团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身边的AI】高空抛物智能追溯解决方案,站
中海&华为签署战略深化合作协议
华为赵博:数字化转型成为地产企业最确定的
这款TCL K6V指纹锁不到千元即可买到?大品
凯迪仕指纹锁哪款好用?买凯迪仕指纹锁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