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吧,作为一个长达8年的智能可穿戴发烧友来说,这款手表的一开始的出现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倒不是说这款手表搭载哪些革命性的技术或者大幅提升的体验怎么样,而是最近几年各大厂商针对Wear OS智能手表设备的更新都几乎销声匿迹的时候,小米跳了出来,并且拿出了一套挺有诚意的方案。 对于我们,额其实也应该包括很多智能穿戴产品经理,心里一直困惑的就是在现阶段性能,电池,显示技术都不能支撑小型设备良好体验的时候应该如何设计一款好用的手表呢?一些厂商例如华为华米拿出了长续航RTOS方案,也有例如Apple Watch拿出了重功能watchOS方案,那么今年,我们就来看看小米智能手表给我们呈现的到底是如何的一个答案。 开箱&畅谈收到包裹的时候有点感伤,因为很久很久么有见过这么长的包装盒了,如今大部分的智能手表都是用立方体盒子来包装,当然这可能和小米的方形表盘设计有关。 打开盒子,整体包装简洁。主机,说明书,充电头和线,再无他物。手上拿到的是黑色版本,也算是百搭款了。 方盘&交互小米智能手表刚发布的时候,全网有不少声音在质疑方形表盘和旋钮交互抄袭Apple Watch。我在这篇回答里面已经给出了答案。 纯圆形表盘,符合人类长时间使用的传统圆形手表的视觉直觉,配上圆形指针表盘很有一种以假乱真致敬经典的感觉,但是圆形的表盘也从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信息密度。而圆形表盘设计中,视觉主体只能放在居中位置,而上下额头和下巴只能放title和指标这类次要主体,这点在关注度最高的表盘上对比更加突出。 另外一方面,小米穿戴软件负责人@任恬 也做了解释:
屏幕素质方面。小米手表采用了一块1.78英寸AMOLED屏幕,分辨率为368×448,PPI 326。以我这个高度近视眼看,这款屏幕观感已经很细腻了,高饱和度下深邃黑色背景和白色内容对比非常强烈,平时看文字什么的轻松不累眼。屏幕有防指纹涂层,四曲面设计,溢出感较强,触摸反应灵敏。 外观材质方面。手表中框使用的是铝合金磨砂工艺,表耳下挂着氟橡胶表带,表带为18mm版本。手表右侧为旋钮,麦克风和电源键。 转动旋钮时有振动反馈,由于使用的是线性马达有很强很清脆的反馈,起码比我原来手上的GT要好几倍不止,基本上接近了Apple Watch的水平,但个人感觉旋钮还是有点窄,摩擦力稍小,建议还是把旋钮做宽一点,这样旋动更省力。 手表左侧,有一条线形的扬声器和泄压孔。 手表的后盖采用了陶瓷材质,放置常规的PPG心率传感器和充电触点。这几天用着心率监测的准度不错,连续性良好,PPG sensor的光非常强烈,是我见过亮度最高的一款。 系统&生态拿到手表之后,各种连续的操作滑动,确实有种丝滑般的流畅感,甚至有玩Tizen的感觉,高通这个3100的性能还是有保证的,卡顿现象极少。 这里要吐槽一些的就是aw系列很讨厌的多个app链接,需要下载安装两个App,一个是Wear OS by Google,另一个是小米穿戴。链接时,需要先用小米穿戴连接手表,之后跳转Wear OS完成后续配对之后再返回小米穿戴。当然这也是Wear os的通病 整体的系统级别交互逻辑比较简单。左滑为退出、下滑弹出状态、上滑查看通知、点击确认,且支持抬腕和触摸唤醒屏幕。手表端就有详尽的操作说明,大幅降低了用户学习成本,这里就不再细说。 从主界面左滑就是手机上的负一屏——信息集合卡片页,不过现在支持的卡片太少,很少用到这个功能。向右滑动就是快速操作页,同样支持的卡片有限,最多支持添加5个,希望以后能针对这个多加优化。 这次小米在手势中还增加了一个手腕手势。这项功能在很多RTOS手表中已经消失很久了。主要意思就是手腕向外和内两个方向的甩动实现,手腕向内为下拉通知栏,向外是上拉菜单,甩动手腕回到home。 系统完成度方面。整体UI完成度较高,我特地找了一个做测试的朋友帮我对小米智能手表的系统级交互做了比较详尽的测试,没有发现明显的UI级bug。至于功能性测试由于太复杂没有尝试,从几日来的体验来看,系统的综合完成度不错。作为一个品牌第一代产品,如此的完成度在这几年来也是少见的。 健康监测方面。小米手表可以进行压力检测、睡眠检测、心率检测以及身体能量检测等。户外监测包括跑步、室内跑步、户外健走、室内单车、户外骑行、室内游泳、开放水域游泳、登山、越野、自由活动等十大专业运动模式。所有的监测数据都可以直接在手表中查看,赋予了一定的独立性。 第三方应用支持。由于搭载的MIUI For Watch的完整版OS,内置了应用商店。截止目前适配的包括QQ、微信、支付宝、Keep、QQ音乐、滴滴出行等常用的一些第三方应用。 不过这些第三方应用的使用体验就比较一般,只有很基础的功能,应急用还是可以的。尤其是涉及到网络连接,定位等传感器性能时,体验和手机还是没法比的。 这么多APP里面,有一个APP是我点击率最高的,那就是KEEP。这种使用实时信息查看功能在手表端有着天然的优势,同时MIUI的适配也比我当时用的华为watch上的keep要好很多。想到当年做产品的时候畅想手表端健身类软件布局该如何设计,当时还局限于圆形表盘去做设计,如今来看,方形表盘承载的高信息密度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然,很多第三方APP适配有一些问题,最明显的体验就是交互逻辑差别有点大。很多列表有的旋钮滚动就有振动反馈有的就不行,上下左右滑动的操作一致性还有待完善。同时许多细节也没有优化到位,比如微信顶部有一条数个像素宽度的横条,随着滑动内容的改变而改变。这些细节的优化还是需要时间的,听说小米还在单独适配手表端的微信,比较期待。 至于刷B站等骚操作需要用ADB安装,由于还没有适配,使用体验不佳。这里就不建议大家自行安装使用,还是耐心等待官方的适配吧! 生态功能方面。NFC门禁公交卡,米家等等都是常规操作。公交卡一如既往的那几样,得催催小米啥时候把南京成都也拿下来。 专门适配的米家可以方便快捷地控制智能家居设备,还可通过转动旋钮来调节灯的亮度。还可以配合小爱同学来操控。小爱同学可以通过长按表冠、负一屏点击图标和语音唤醒三种方式唤醒。主要高频功能就是使用语音打开微信/支付宝付款码,还有一句话叫车(这个不太靠谱)。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语音识别当使用蓝牙连接(最常用)反应速度偏慢,需要考虑进一步优化 续航&性能续航方面。首先,不得不说小米这36小时的续航确实非常精准,不多也不少差不多就那么一天一晚就要充电。我测试了开4G+和没开,续航差别不大,如图是我某一天睡前冲完电的使用情况(使用条件:开启24小时心率,蓝牙,WiFi开启未连接,4G+,正常推送信息,一个电话,关闭语音唤醒) 使用24小时后,电量在30%左右,这时候如果不充电,第二天的闹钟可能都不一定能响了(;′⌒`) 所以目前我的策略就是尽管用,一天一冲,每天洗澡拿着充电,睡觉前带上,既不耽误充分使用功能,又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一天。 其实针对智能手表而言,影响电量的最大因素并不是网络连接而是屏幕,PPG心率等耗电大户,更何况小米针对网络连接做了非常多的优化,针对蓝牙wifi和4G做了针对性的自动休眠和启用策略,实际体验的时候确实基本无感知,说明小米的网络连接策略做的还是比较完善的。 充电速度方面。小米这次使用570mAh电池,充电器功率5V1A,完全充满大约需要接近2小时,速度并不是很快。这里提一下充电时基本不会发热,最高的发热情况是刚初始化,经过十几分钟的系统更新和安装应用之后,表面有温感,但是背面(贴皮肤面)没有感觉,这应该是手表发热的极限温度,此时滑动依然流畅,说明这颗A7四核处理器还是表现不错的。 ESIM&场景为了开通esim功能,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我手上有一张中国电信和一张中国移动的卡,但是中国电信还没有适配好小米的esim,这就尴尬了。目前只有中国联通支持eSIM一号双终端和eSIM独立号码,中国移动仅支持支持eSIM一号双终端服务,于是我就体验了一把支持eSIM一号双终端服务。 使用这个业务还需要下载一个“和多号”APP,于是已经三个APP了,这个开通流程比较复杂好在有详尽的指南,中间我又重试了一次(这里给小米的客服点个赞,态度真的非常好),终于搞定了业务开通,然后手表端导入profile文件就可以使用了 信号强度。开通之后我首先测试了下信号强度。首先小米也是可以开4G+的,但是受限于天线体积等因素,传输速率还是要弱于手机的,当然在手表端这种也属于用户无感知的范围。 正常信号情况下,小米的信号强度为-99dbm,华为m20p为-90dbm差距并不大,可以正常电话和上网。 华为m20p信号 极限环境下,我将华为Mate20p,iPhone11和小米智能手表置于一个封闭电梯中。此时小米显示-1dbm无信号,m20p为-118dbm还有信号可电话 要知道这个电梯里面iPhone11都是没信号的,而且出来电梯往往要数分钟才能恢复正常信号强度,有的时候还需要手动开关飞行模式来重启4G信号。也就是说从极限环境下体验上看小米esim的信号体验和iPhone11基本一致(当然通话音质差的就很远了) 除了电话就是4G了,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之前有粉丝和我说叫我尝试不带手机用这块表出门一天,后来发现对于手机控来说这不太可能呀O(∩_∩)O哈哈~ 比较痛苦的点比如,微信在脱离手机的情况下是无法使用的,所以暂时还不能社交起来,所以真正能独立使用的而且体验较好的app可能就是听个歌了,希望小米尽快将4G独立使用的场景完善起来。 通话音质方面。这么小的扬声器音质是很差的,但胜在收音比较清晰,对方听得很清楚,距离20cm也能有很好的收音效果,这样就不会有多年前要冲着手腕大喊的尴尬了(╯﹏╰) 总结小米的第一代智能手表的系统完成度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很好看出小米穿戴一队人马用时2年多的开发是有很有诚意的。MIUI的加持和IoT入口定位的赋予,可以保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后续的迭代,这在未来马太效应愈加明显的智能可穿戴领域显得尤为可贵。1299的卡位价,让一些看中eSIM和重功能交互的消费者有了更好的选择,未来,小米也会推出更多定位的智能穿戴设备。 这,仅仅是小米穿戴的开始。 关注我~一个常年专注科技健康领域的产品经理,喜欢深度消费思考 相关链接: |
香港服务器多少钱一个月?哪家的香港服务器
4核4g6M50G盘20G防御云服务器价格多少钱?T
特发集团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身边的AI】高空抛物智能追溯解决方案,站
中海&华为签署战略深化合作协议
华为赵博:数字化转型成为地产企业最确定的
这款TCL K6V指纹锁不到千元即可买到?大品
凯迪仕指纹锁哪款好用?买凯迪仕指纹锁选哪